10 月10 日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在物理楼南408 室举办了一个小型的会议,庆祝“Higgs 机制”这一物理学的重大发现获201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奖颁发给了François Englert 和Peter W.Higgs 教授。
在祝贺词中,赵光达院士说,这是几年来分量比较重的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Higgs 机制”在揭示微观世界基本规律方面深刻的理论意义之外,验证这个机制的LHC 加速器的规模也是空前的,ATLAS 和CMS 每一个实验合作组都是3000 多人一起工作。该奖项凝聚了理论家和实验家的共同智慧和努力。他还强调,北京大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验方面都做出了一些实质性的贡献,值得回味和分享高能物理今年的这一盛宴。随后,理论所青年千人曹庆宏研究员介绍了Higgs 机制在构造标准模型的核心地位,阐述了其理论意义,并风趣的回顾了历史上的若干误会,使得原本多人的贡献最终如何变成了“Higgs 机制”。
来自技术物理系的李强副教授回顾了寻找Higgs 粒子几十年的艰辛历程,尤其是信号如何在LHC 上逐步出现,最后被确认为Higgs 粒子,并强调了北京大学高能物理分析组的贡献。国家核物理与核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沿林教授回顾了北京大学对于LHC 的硬件贡献,特别是RPC 的研制和批量制造的过程。他还深情回忆了在早期研制RPC 时如何克服困难,“土法上马”并最终获得实验组的高度评价。同时,叶沿林教授阐述了科学发现的3 种模式,强调研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大科学”需要理论研究的“大智慧”等。最后,他从建设一流大学的高度,高度评价了在Higgs 物理研究中北京大学在理论与实验方面的贡献,鼓励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做出最高层级的工作。物理学院副院长刘玉鑫教授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Higgs 机制”确立的重要性:夸克“流质量”来源确立后,为最终确立“组分质量”的来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所的朱守华教授简要介绍了“Higgs 机制”确立后可能的后续研究,强调发现“Higgs”是打开了基础物质科学研究一扇新的大门,并介绍了中国正在考虑的未来实验计划“Higgs 工厂”的情况。最后,他强调高能物理事业是否蒸蒸日上主要还是看是否有具有才华的青年人投身到高能物理的研究中来。